品牌該怎麼規劃?先搞懂 5 種品牌類型的差異








最近應邀去了幾個不同的品牌與設計分享會,
和不同規模的企業與創業者聊了很多。

我發現一件事——
品牌的規劃方式,其實會因為量體與組成而完全不同。

但很多人做品牌,卻忽略了這個重點——
不同量體、不同型態的品牌,不能用同一套邏輯來規劃。








ㄧ. 台灣市場上,品牌大致可分成五種



① 大型集團品牌


這類品牌的特色是 資本雄厚、資源完整。



✅ 優勢:

  • 切入市場的速度與優勢很高
  • 可以靠強大的資金與通路壓制競爭者



挑戰:

  • 人員太多、量體太大,反而缺乏敏捷度
  • 對市場快速變化的反應,往往「來不及」
  • 美感敏感度較低,容易流於保守、制式

👉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大型集團成功的品牌很亮眼,但背後也有很多「高額失敗案例」從未曝光。



中產型品牌


這是台灣市場最多的品牌型態,
規模不大,但有一定的資本與市場。



✅ 優勢:

  • 體積小,老闆親自指揮,靈活度非常高
  • 消費者日常接觸到的品牌,多數是這個層級



挑戰:

  • 老闆的喜好與敏感度,直接決定品牌的成敗
  • 品牌常常變成「什麼人開什麼牌子」,缺乏長遠的策略

👉 中產型品牌可以很有溫度,也可能非常個人化,但「過度個人化」反而容易失去系統性。




傳產型品牌


傳統產業是另一個世界。

✅ 優勢:


  • 產品力通常不是問題,甚至擁有深厚的工藝與製程基礎

挑戰:


  • 第一代與第二代的交棒問題 是最大阻礙
  • 第一代不肯放手,第二代的想法難以落地
  • 明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,卻糾結於「跨不出去」的安全感

👉
傳產品牌的核心挑戰,不是市場,而是「世代對話」與「信任」問題。




手作品牌


這是一群還在摸索中的品牌主。

✅ 優勢:


  • 品牌的靈魂來自創作與熱情
  • 品牌的靈魂來自創作與熱情

挑戰:


  • 「自我的美感」與「成熟品牌」的落地能力 有很大差距
  • 缺乏商業操作與品牌教育的資源
  • 常常「跟著心走」,卻忽略了市場需要的系統

👉 手作品牌的「教育與引導」是目前市場最缺乏的, 這也是我日後最想補足的一塊。


店面型品牌


最後是最常被忽略,卻最多人創業的類型。

優勢:


  • 每一家店,天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品牌
  • 空間、產品、體驗都有直接的表達機會

挑戰:


  • 台灣很多開店的人,是用自己「會的」去做品牌
  • 餐飲的邏輯自己來、平面設計找 A、空間設計找 B、社群找 C
  • 結果:一家店被拆成四個不同的樣貌

👉 最可惜的是,品牌策略不在一條線上,結果店裡每個細節都在「各說各話」。







二. 為什麼這五種品牌,不能用同一套邏輯?



很多人以為:「品牌策略就是品牌策略,什麼規模都能用。」
但事實上,品牌不是只有「經營方法」而已。


  • 大型集團需要「系統管理與國際視野」
  • 中產品牌需要「老闆敏感度的提升」
  • 傳產品牌需要「世代溝通與信任建立」
  • 手作品牌需要「商業教育與品牌引導」
  • 店面品牌需要「一致性的品牌線索」

👉
不同型態的品牌,有不同的「補課」與「加強」重點。



你的品牌是哪一種?你的需求是什麼?



  • 你是想讓大型集團品牌變得更靈活?
  • 還是幫中產品牌找出真正的策略脈絡?
  • 或者是傳產品牌想解開世代的糾結?
  • 又或者手作品牌想邁向下一個成熟階段?
  • 還是店面型品牌想從「碎片化」變成「一致性」?

👉
先搞清楚你是哪一種品牌型態,再決定品牌該怎麼規劃,才不會白白浪費資源。








三. 結語:品牌沒有一套公式,但有一套方法論



品牌不是「一體適用」的簡單答案。
它需要依照量體、資源、文化背景來規劃。

但有一個共通點——
👉 所有品牌都需要美感企劃、品牌策略與想像世界觀的支持,才能走得更遠。










Copyright © ODD INSTITU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