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要分工,還是要統籌?為什麼台灣品牌越做越大卻越不好看?
在很多企業內訓課程裡,我常常遇到同樣的問題:
「品牌要怎麼分工,才能做出一致性的品牌?」
我的回答總是出乎大家意料:
品牌不能只是「分工」,品牌需要「統籌」。
「品牌要怎麼分工,才能做出一致性的品牌?」
我的回答總是出乎大家意料:
品牌不能只是「分工」,品牌需要「統籌」。
ㄧ.
為什麼分工會讓品牌失去一致性?
當老闆下令要「開品牌」時,腦子裡的第一畫面是:
❌ 卻沒有「美感」與「體驗」的考量。
接著,員工開始執行——
但員工的想法通常跟老闆不一樣。
再來,找設計公司落地——
於是,品牌就出現了三個畫面:
👉 這三方的角力,到底要聽誰的?
這就是做品牌、開店最折磨人的環節。
- 產品
- 價格
- 市場
❌ 卻沒有「美感」與「體驗」的考量。
接著,員工開始執行——
但員工的想法通常跟老闆不一樣。
再來,找設計公司落地——
- 多數設計公司只會跟著老闆的口令做(因為這樣進行才會快、也容易過關賺錢)。
- 少數願意提供策略與觀點的設計公司,價格通常更高。
於是,品牌就出現了三個畫面:
- 老闆的想法
- 員工的執行意見
- 設計公司的視覺美感
👉 這三方的角力,到底要聽誰的?
這就是做品牌、開店最折磨人的環節。
二.
消費者其實很單純
事實上,消費者並不在乎這些內部混亂。
👉 但當品牌的表達變得「不一致」,消費者就會感到混亂,甚至失去興趣。
在企業管理中,我們很習慣有這些角色:
1. 有人負責經營管理
2. 有人負責銷售訓練
3. 有人負責生產管理
但「美感」和「體驗」的顧問呢?
👉 結果都是空白地帶。
於是你會發現:
最後,品牌就落入 「消費群體的淘汰效應」。
- 消費者只要 新的、美的、有感的
- 他們不會去想 老闆說了什麼、員工做了什麼
👉 但當品牌的表達變得「不一致」,消費者就會感到混亂,甚至失去興趣。
台灣品牌的硬傷:缺乏「美感統籌」
在企業管理中,我們很習慣有這些角色:
1. 有人負責經營管理
2. 有人負責銷售訓練
3. 有人負責生產管理
但「美感」和「體驗」的顧問呢?
👉 結果都是空白地帶。
於是你會發現:
- 品牌做越大,卻越不好看、越無感
- 因為風格調性被「大眾市場的消費者習慣」消融了
最後,品牌就落入 「消費群體的淘汰效應」。
三.
國際案例:北京餐飲集團的啟發
記得我在為北京一家餐飲集團做品牌時,
老闆要求每道新菜上桌,都要讓我去品嚐並調整擺盤。
一開始,我覺得這也太「細節」了。
她卻說:
「如果連菜品都不一致,找你做品牌就沒有意義了。」
👉 這讓我更確定:
品牌的美感統籌與形象統籌,才是真正缺乏卻最重要的意識。
很多人以為品牌是「感覺」與「隨性」,
但其實——
👉 品牌不能「太隨心」,它需要一個「刻意的第四方」來整合。
老闆要求每道新菜上桌,都要讓我去品嚐並調整擺盤。
一開始,我覺得這也太「細節」了。
她卻說:
「如果連菜品都不一致,找你做品牌就沒有意義了。」
👉 這讓我更確定:
品牌的美感統籌與形象統籌,才是真正缺乏卻最重要的意識。
品牌不能「太隨心」,因為一切都是策略
很多人以為品牌是「感覺」與「隨性」,
但其實——
- 每一個露出的視覺,是策略。
- 每一個能體驗到的流程,是策略。
- 每一個消費者接觸到的產品,也是策略。
👉 品牌不能「太隨心」,它需要一個「刻意的第四方」來整合。
四.
結語:品牌需要的是「統籌」而不是「拼湊」
台灣的品牌做得越大,往往越缺乏一致性,
因為我們太習慣「分工」,卻沒有一個 「統籌」的人。
👉 這就是為什麼,很多品牌發展到最後只剩產品跟價格,卻失去了靈魂了。
因為我們太習慣「分工」,卻沒有一個 「統籌」的人。
- 經營有人管
- 銷售有人管
- 但品牌的美感與體驗,卻沒有人統籌
👉 這就是為什麼,很多品牌發展到最後只剩產品跟價格,卻失去了靈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