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做日式品牌怎麼辦?從日式甜點店案例看三種設計層次








最近,接到一個特別的委託:
協助一家日式甜點店,從品牌識別、形象、產品、空間到體驗設計全面調整。
這家甜點店的主理人原本已經完成一套「典型的日式美感」,

但在開業一段時間後,開始疑惑:
「這樣的風格,真的能在市場上建立溢價能力嗎?真的有足夠的獨特性嗎?」

於是,找上我們,想要一個更清楚的方向。








ㄧ. 日式品牌設計,其實有三種層次



認真分析後,發現台灣市場上的「日式品牌」大多落在以下三種層次。


1. 傳統:復刻老日式



圖片來源:擷取自Pinterest

這種品牌做法最直覺:


  • 直接複製日本老件與裝飾
  • 追求空間擺設看起來「很日本」
  • 名稱跟識別直接復刻日式風格


許多觀光型小吃、禮品店、甜點店都採用這個方式,
因為容易被認出「這是日本風」,也比較容易操作。

但問題在於:


  • 溢價能力弱(因為大家都在做同樣的復刻)
  • 容易停在表面(擺了老件,不代表日式的精髓,因為店員跟老闆都不是日本人)

真正的日式傳統美感,重點不是「放一個榻榻米、掛一幅書法」而已,
而是服務的細膩、擺飾的高雅、氛圍的深度。



2. 簡化:極簡日式



圖片來源:擷取自Pinterest

第二種,是台灣餐飲與甜點業常用的「簡化後的日式」


  • 用 極簡線條取代傳統繁複
  • 用 淺色木材、白牆、大面玻璃呈現乾淨俐落 
  • 識別形象上套用日式印象


這種極簡風格,打中年輕族群,也容易在社群上流行。

但真正的問題是:
極簡需要高材質來支撐。
如果材質廉價,做出來的極簡就 像樣子卻不耐看、無法溢價。



3. 扭轉:日本當代時髦感



圖片來源:擷取自Pinterest

第三種,是最少見也最具挑戰性的做法——
在日式基礎上做出「扭轉」(Twist)。


  • 加入當代的設計語言與有趣的圖紋系統
  • 融合現代感的裝置與空間手法
  • 讓品牌既有日本文化的底蘊,又有新的時髦感
  • 識別形象多是極簡想像的意象

👉
這其實才是日本設計的真實面貌。
日本當地有非常多「日式+當代」的混合設計,
但台灣很少品牌能復刻這種 深度與靈活感。








二. 我們的選擇:讓甜點店從「日本」變成「當代日式」



在這家甜點店的品牌調整裡,我選擇了第三種「扭轉」的方向。


1. 品牌識別(Identity)


  • 不再只是「日本化」的 Logo(避免像拉麵店)
  • 設計一套有趣、當代的圖紋系統,用來包裝甜點、延伸應用




2. 體驗設計(Experience)


  • 極簡+深度 去規劃餐飲系統
  • 讓顧客在店裡,感受到 儀式感與品牌故事


2. 空間設計(Space)


  • 加入現代裝置元素,打破太「制式日式」的框架
  • 讓空間更有層次、故事感與當代氛圍


最後,這家甜點店不再是「看起來像日本店」,
而是變成 一個有自己風格、能溢價的甜點品牌。







三. 做日式品牌,別忘了這三個提醒



✔ 複製不等於日式,深度才是日式的價值。
✔ 極簡≠便宜,材質才決定了質感。
✔ 真正有吸引力的日式品牌,會在「傳統」與「當代」之間找到自己的語言








    四. 想做日式品牌,其實有更多想像



    日式風格在台灣已經是許多品牌的靈感來源,
    但真正能走出自己的層次、不只是複製或簡化的品牌,還不多。

    無論是甜點店、咖啡館,還是其他餐飲、選品店,
    找到屬於自己的「日式調性」,
    是一件值得花時間琢磨的事——
    因為那不只是風格,而是能否被市場記住、被消費者信任的品牌基礎。

    如果你也在構思一個日式品牌,
    或是正在想:「我的品牌該停在哪一層?」
    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時刻,
    開始重新整理你的方向、你的故事,以及你的品牌要帶給人的感受







    Copyright © ODD INSTITU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