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台灣潮味?——從歷史美學到無序拼貼的文化新生
前天,某大時尚雜誌採訪了仙島。
編輯對我們的品牌有一個形容:
「仙島有種特別的潮味。」
隨後她問我兩個問題:
1. 「你心目中的『台灣潮味』是什麼?」
2. 「未來台灣可以發展的形式美學是什麼?」
編輯對我們的品牌有一個形容:
「仙島有種特別的潮味。」
隨後她問我兩個問題:
1. 「你心目中的『台灣潮味』是什麼?」
2. 「未來台灣可以發展的形式美學是什麼?」
ㄧ.
美感來自歷史,台灣的歷史又帶來了什麼?
我先說了一個觀察:
👉 基本上一個「美學很強」的國家,美感都來自於歷史。
1. 宗教、君王、貴族,會先建立一套美感的形式。
2. 這套形式 被一代一代傳承,然後被抽解、稀釋、轉化與融合
例如:
👉 歷史是美感的根源。
台灣的美感,很明顯可以看到兩條脈絡:
然而,問題也很清楚:
👉 為什麼這兩者,都沒有「延續」到今天?
因為:
結果就是——
台灣越開放,國際美感就越是湧入、沖刷,
不斷地覆蓋舊有的痕跡。
👉 基本上一個「美學很強」的國家,美感都來自於歷史。
1. 宗教、君王、貴族,會先建立一套美感的形式。
2. 這套形式 被一代一代傳承,然後被抽解、稀釋、轉化與融合
例如:
- 法國宮廷的繁複禮儀,最終演化成現代法式生活的優雅。
- 日本武士與茶道的精神,轉化為簡約的侘寂美學。
👉 歷史是美感的根源。
台灣的美感脈絡:日式與中式的交錯
台灣的美感,很明顯可以看到兩條脈絡:
- 日式
- 中式
然而,問題也很清楚:
👉 為什麼這兩者,都沒有「延續」到今天?
因為:
- 兩者都沒有「正統傳承」
- 缺乏一個穩定的文化脊椎 去支撐
結果就是——
台灣越開放,國際美感就越是湧入、沖刷,
不斷地覆蓋舊有的痕跡。
二.
一個沒有過去的美感新集合體
於是,台灣形成了一個 很特別的現象:
👉 我們的「美感」,變成了一個沒有過去歷史的「新集合體」。
這個集合體:
我對雜誌編輯說:
「我認為未來的台灣潮味,應該是——
衝突的、有機的、無序的,但生命力很鮮明的一種風格。」
不需要交代是什麼類別的美感:
而是這樣:
👉 就像台灣的夜市美感一樣。
👉 我們的「美感」,變成了一個沒有過去歷史的「新集合體」。
這個集合體:
- 不是從一條傳統主脈生長出來的
- 而是被一波波外來文化衝擊所拼貼堆疊出來的
未來的台灣潮味:衝突、有機、無序、卻有生命力
我對雜誌編輯說:
「我認為未來的台灣潮味,應該是——
衝突的、有機的、無序的,但生命力很鮮明的一種風格。」
不需要交代是什麼類別的美感:
- 不需要一直交代 「這是美式」
- 不需要解釋 「這是日式」
- 也不需要硬套 「這是歐式」
而是這樣:
- 隨機拼貼混搭任何我們覺得美的東西。
- 用直覺,將它們拼湊起來。
👉 就像台灣的夜市美感一樣。
三.
夜市:最台灣的「潮味隱喻」
夜市很有趣:
👉 這種「混亂卻有機」的狀態,本身就是一種潮味。
我說得更直接:
👉「該是停止臨摹國外美感形式的時候了。」
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百分之百復刻東京、巴黎、首爾的品牌
但成功的有多少?
與其全盤復刻,不如——
👉 然後開創出,專屬於台灣的美感文化與潮味。
沒有人開始,就沒有歷史。
👉 潮味不是「跟隨」的結果,是「開創」的勇氣。
- 它 不安靜、不優雅
-
它 沒有精準的秩序,卻有 亂中成序的美感流動
👉 這種「混亂卻有機」的狀態,本身就是一種潮味。
是時候停止「臨摹國外美感」了
我說得更直接:
👉「該是停止臨摹國外美感形式的時候了。」
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百分之百復刻東京、巴黎、首爾的品牌
但成功的有多少?
與其全盤復刻,不如——
- 沒有框架地去拼貼
-
去轉化
- 去揉合這些既有的文化
👉 然後開創出,專屬於台灣的美感文化與潮味。
潮味的關鍵:從「模仿」到「開創」
沒有人開始,就沒有歷史。
- 如果我們一直模仿,就只能一直在別人的歷史裡打轉
-
如果我們願意開始,就能建立屬於台灣的第一代潮味
👉 潮味不是「跟隨」的結果,是「開創」的勇氣。
四.
結語:台灣潮味,是時候長出自己的樣子了
我最後對編輯說:
👉「台灣潮味的未來,不在於複製,而在於拼貼與創造。」
因為一個文化的美感,不是喊出來的標籤,
而是所有生活細節堆疊出的生命力。
大家共勉之——沒有人開始,就沒有台灣的美感歷史。
👉「台灣潮味的未來,不在於複製,而在於拼貼與創造。」
- 我們不需要證明「像誰」
- 我們需要的是「長成自己」
因為一個文化的美感,不是喊出來的標籤,
而是所有生活細節堆疊出的生命力。
大家共勉之——沒有人開始,就沒有台灣的美感歷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