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在地元素的運用:如何把「台灣」帶去國際市場?
在上課時,一位來自台南的同學問了我一個很有趣的問題:
「如果要把傳統的肉燥飯帶去國外,應該怎麼做,才能擺脫刻板印象與低價標籤?」
我仔細想想這個問題不只是關於肉燥飯,
它其實代表著所有台灣品牌走向國際時,面臨的共同難題——
👉 如何運用台灣元素,而又不被「台灣」這個標籤限制?
「如果要把傳統的肉燥飯帶去國外,應該怎麼做,才能擺脫刻板印象與低價標籤?」
我仔細想想這個問題不只是關於肉燥飯,
它其實代表著所有台灣品牌走向國際時,面臨的共同難題——
👉 如何運用台灣元素,而又不被「台灣」這個標籤限制?
ㄧ.
第一個原則:不要把「台灣」放大到遮住一切
我第一個回答很簡單:
「不要急著把『台灣來的』放到最大,拼命完整呈現台灣元素。」
為什麼?
形象、空間、體驗沒有中心思想與美感邏輯
品牌只會一直喊 「我們是台灣來的!」
👉 但在美感的範疇裡,台灣這個美感邏輯溢價不上去
「不要急著把『台灣來的』放到最大,拼命完整呈現台灣元素。」
為什麼?
- 因為餐飲終究是餐飲,它同時也屬於時尚文化。
-
許多品牌在「找不到品牌故事」的時候,
- 就拿台灣在地元素來填補空缺。
形象、空間、體驗沒有中心思想與美感邏輯
品牌只會一直喊 「我們是台灣來的!」
👉 但在美感的範疇裡,台灣這個美感邏輯溢價不上去
二.
餐飲品牌該怎麼做?先觀察你要去的城市
我給的建議很直接:
先去看你想前進的國外城市
👉 從時尚生活雜誌和社群一定能收集到名單
你要理解:
當你理解了當地的消費市場審美邏輯,
你就能用這個風格做基底,再巧妙加入台灣的細節。
例如:
讓「台灣」不是直接撲面而來,而是像「驚喜」一樣被消費者一層層拆開。
👉 台灣元素是「包裹」在時髦空間與體驗裡的驚喜
這種做法,能讓消費者:
它可以:
但品牌美感,必須靠新的思想、狀態與當代性來創造。
👉 要創造一種「可以和當地市場齊頭並進」的美感體驗。
這樣消費者走進來,不會先想:「這是『台灣風』的餐廳」
而是想:「哇,這是一個有趣、時髦、有個性的品牌。」
先去看你想前進的國外城市
-
觀察當地媒體,社群上時髦的餐廳與咖啡館
-
看看他們用什麼邏美感輯在呈現體驗風格
- 研究在地消費者的品味與喜好
👉 從時尚生活雜誌和社群一定能收集到名單
你要理解:
- 這個城市比較愛極簡嗎?
- 比較愛老式復古嗎?
- 還是喜歡溫暖的北歐風?
1. 用「當地風格」當基底,再疊加台灣元素
當你理解了當地的消費市場審美邏輯,
你就能用這個風格做基底,再巧妙加入台灣的細節。
例如:
- 台灣辦桌的座位型態
-
豐盛的擺盤方式
-
甚至點單問候與用餐的互動方式
讓「台灣」不是直接撲面而來,而是像「驚喜」一樣被消費者一層層拆開。
👉 台灣元素是「包裹」在時髦空間與體驗裡的驚喜
這種做法,能讓消費者:
- 先被你的美感世界觀吸引
- 然後好奇問:你們是從哪裡來的?
2. 台灣,不是「裝飾品」,而是一種「精神性語彙」
它可以:
- 疊高產品的深度與厚度
- 成為品牌故事的靈魂中心
但品牌美感,必須靠新的思想、狀態與當代性來創造。
👉 要創造一種「可以和當地市場齊頭並進」的美感體驗。
這樣消費者走進來,不會先想:「這是『台灣風』的餐廳」
而是想:「哇,這是一個有趣、時髦、有個性的品牌。」
三.
品牌的終極目標:讓消費者主動想知道「你從哪裡來?」
當你做到這一步,消費者會主動問你:
「這品牌是哪裡來的?」
這時候,你才能自豪地說:
「我們來自台灣。」
這不是一個限制性的標籤,
而是品牌價值與美感高度的總結。
為什麼過去的「台灣元素品牌」常常失敗?
因為多數品牌的做法早就一成不變:
把台灣元素放到最大
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訴大家「這是台灣的!」
這樣的品牌很多,但真正成功的,有多少呢?
「這品牌是哪裡來的?」
這時候,你才能自豪地說:
「我們來自台灣。」
這不是一個限制性的標籤,
而是品牌價值與美感高度的總結。
為什麼過去的「台灣元素品牌」常常失敗?
因為多數品牌的做法早就一成不變:
把台灣元素放到最大
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訴大家「這是台灣的!」
這樣的品牌很多,但真正成功的,有多少呢?
四.
結語:一起創造「台灣」這兩個字的美感高度
台灣元素很重要,
但它不能是唯一的起點,也不能是唯一的表達方式。
品牌要先有美感、有當代性,
然後再把台灣元素「疊加」上去,
才會形成有層次、有驚喜的品牌體驗。
這樣,「台灣」才不只是標籤,
而是一個值得探索、值得驕傲的品牌精神。
大家一起創造「台灣」這兩個字的美感與未來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