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市場的「CP值輪迴」:品牌如何擺脫?








最近,有幾個同學私訊問我:「台灣市場的 CP 值問題,到底該怎麼辦?」
他們的產品常被問「值不值得」「划不划算」,覺得很困擾。

但我其實不太好意思說出一個殘酷的事實:

👉 當消費者在乎 CP 值,往往代表你的品牌有三個缺口——


  • 產品沒有深度
  • 空間沒有體驗
  • 品牌沒有文化







ㄧ. 為什麼「CP 值問題」其實是品牌問題?



所謂品牌或商業空間的「溢價能力」,
從來不是只靠產品本身。


如果產品真的夠強、夠深,CP 值問題根本不會出現。
因為當消費者接觸到你的品牌或店:


  • 他的情感被觸動
  • 他的美感被挑起

👉 他自然不會去計算「划不划算」、「吃不吃飽」

但當品牌做不到這一點時,
消費者就會把價值判斷退回最基本的計算


➡「值不值得?」
➡「划不划算?」

於是產業陷入一個 「低價、低利潤、低價值」的循環。







二. 看看日本伴手禮的例子



當你買日本的伴手禮時,
是不是 先被包裝與世界觀「暈眩」?


「好可愛!」
「好漂亮!」
「好時髦!」

這些情感一被喊出來:


✅ 「多少錢?」
✅ 「值不值得?」
✅ 「多不多?」

👉 全都變得不重要了。

因為消費者 先被美感說服了,
價格就不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。








三. 台灣的消費基礎是「夜市邏輯」



不得不承認,台灣的消費邏輯的建構是從夜市文化為基礎的——
要多、要便宜、要划算。

這不是錯,但它形成了一個市場上多數人認同的「CP 值文化」。
👉 如果我們想提升跟翻轉這種淺薄、量多的價值觀,

品牌主就有社會責任:


  • 不只要「吃飽」「吃便宜」
  • 還要讓消費者感受到「吃好、吃感受」



一個真實案例:仙島


我們的漢方品牌 「仙島 SENTO」,
開店策略一開始其實犯了一個錯誤,
那就是產品價格訂得太低。

結果呢?
👉 消費者反而被價格帶著走覺得「不值」。

後來,我們做了兩個決定:


1. 果斷換掉研發人員
2. 花了幾個月,重新調整整個產品線,升級成更精緻的二代茶品

然後:


  • 拉高產品一倍的價格
  • 調整空間體驗與服務品質

結果奇妙地發生了:


✅ 正評一整面拉上來
✅ 消費者反而覺得「值得」

這說明:
當產品體驗被升級,品牌價值感被對應上來,價格就自然被接受。









四. 如何擺脫CP值輪迴?




1.
讓產品因為有「深度」,所以能在市場上有區隔性跟記憶度


不只是功能,更要有「故事感」和「文化背景」。

2. 用空間的五感「體驗」替品牌加分


空間、包裝、服務、互動,這些都能讓消費者忘記算數。

3. 建立品牌完整的「美感」世界觀


當消費者感受到美感,他的判斷會從價格轉向價值







五. 結語:拉高品牌的美感高度,只是為了擺脫那些捨不得給你錢的消費者

如果你的品牌還在 「CP 值的世界裡」 掙扎,
那你該問自己:


👉 「我的品牌,讓消費者的情感被觸動了嗎?」
👉 「我的產品,讓人覺得有品味、有美感嗎?」

因為,唯一能拯救你價位的,是美感。

用超越主流的美感,
去調整體驗、塑造品牌新的樣貌,
才是擺脫 CP 值輪迴的根本解方。


Copyright © ODD INSTITU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