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咖啡店的兩難:是為了拍照還是為了咖啡?
前幾天,我去了一家很美的咖啡廳。
環境氛圍讓人愉快,
但喝到的拿鐵卻是久違喝不下去的那種。
放眼四周,座位全滿,很多年輕消費者拿著自拍棒,
邊擺拍邊享受「打卡咖啡館」的時光。
這個畫面,讓我開始思考:
👉 現在大家去咖啡館,是為了喝咖啡,還是為了拍照?
環境氛圍讓人愉快,
但喝到的拿鐵卻是久違喝不下去的那種。
放眼四周,座位全滿,很多年輕消費者拿著自拍棒,
邊擺拍邊享受「打卡咖啡館」的時光。
這個畫面,讓我開始思考:
👉 現在大家去咖啡館,是為了喝咖啡,還是為了拍照?
ㄧ.
拍照 vs. 喝咖啡:不同文化的差異
我想起疫情前去京都旅行時,也走進了幾家咖啡館。
第一個念頭當然也是:
「好美,好想拍照。」
但當我觀察周圍的當地人,
他們只是淡定地喝著咖啡、看書、甚至只是發呆。
我直覺感受到:
這裡的咖啡館,不是用來打卡的地方。
所以,我把相機收起來,安靜地喝完一杯咖啡,
也跟老闆聊了天,熟悉起來。
回到台灣,情況卻完全不同。
而「網美咖啡館」這個標籤,在台灣幾乎等於:
「好看,但不好喝。」
結果就是:
好看卻被懷疑、好喝卻被忽略,品牌落入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態。
第一個念頭當然也是:
「好美,好想拍照。」
但當我觀察周圍的當地人,
他們只是淡定地喝著咖啡、看書、甚至只是發呆。
我直覺感受到:
這裡的咖啡館,不是用來打卡的地方。
所以,我把相機收起來,安靜地喝完一杯咖啡,
也跟老闆聊了天,熟悉起來。
台灣咖啡館的困境:不好拍 vs. 太好拍
回到台灣,情況卻完全不同。
- 如果咖啡館不好拍,基本盤就不穩。
-
如果咖啡館太好拍,又會被貼上「網美咖啡館」的標籤。
而「網美咖啡館」這個標籤,在台灣幾乎等於:
「好看,但不好喝。」
結果就是:
好看卻被懷疑、好喝卻被忽略,品牌落入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態。
二.
那些只靠環境的咖啡館
有些咖啡館仗著「環境好拍」,
但咖啡、甜點卻 隨便處理:
但事實上,這樣的品牌只是僥倖活著——
因為那些帶自拍棒的消費者,可能根本不懂咖啡,
也不會給予長期穩定的回頭支持。
但咖啡、甜點卻 隨便處理:
- 咖啡只要能「端得出去」就好
- 甜點批貨帶過去也行
- 反正 滿座 = 成功,對吧?
但事實上,這樣的品牌只是僥倖活著——
因為那些帶自拍棒的消費者,可能根本不懂咖啡,
也不會給予長期穩定的回頭支持。
三.
從「消費者端」看咖啡館
我覺得,消費者也有責任。
學會看懂一家店的環境和產品,
到底是不是「真的用心」。
如果認同了,就請「一直去、反覆去」。
如果只去一次,那就是膚淺的體驗。
因為 你喝到的一杯咖啡,
可能就是店家今天努力的一份力量。
學會看懂一家店的環境和產品,
到底是不是「真的用心」。
如果認同了,就請「一直去、反覆去」。
如果只去一次,那就是膚淺的體驗。
因為 你喝到的一杯咖啡,
可能就是店家今天努力的一份力量。
四.
從「開店端」看消費者
作為品牌方、咖啡館經營者,更該問自己:
👉 「我們的風格,是否突破了同業的天花板?」
👉 「是否提供了新的刺激、新的美感教育?」
因為如果:
👉 那你就真的只是「網美咖啡館」了。
👉 「我們的風格,是否突破了同業的天花板?」
👉 「是否提供了新的刺激、新的美感教育?」
- 產品力:至少要達到周邊同業的水準
- 環境力:不能只是「好拍」,而是要有能教育消費者的美感
因為如果:
- 消費者只喜歡你的環境
- 咖啡卻「絕口不提」
👉 那你就真的只是「網美咖啡館」了。
五.
咖啡館,是台灣文化的重要底蘊
咖啡館,在台灣早已不只是飲料場所。
它是生活文化、觀光文化 的一部分,
也是城市風格的重要底蘊。
要讓這個產業有深度、有循環,需要雙方的努力:
在我的品牌邏輯裡,咖啡館是:
「最容易起來,但也最容易掉下去的產業別」。
因為它的門檻低、流行性強,
但也因為過度依賴流行,就很容易失去靈魂。
它是生活文化、觀光文化 的一部分,
也是城市風格的重要底蘊。
要讓這個產業有深度、有循環,需要雙方的努力:
- 消費者:當一個「重複支持、忠誠」的客人
- 品牌方:當一個「空間、體驗、產品」都在創新的經營者
結語:咖啡館,是最容易起來也最容易掉下去的產業
在我的品牌邏輯裡,咖啡館是:
「最容易起來,但也最容易掉下去的產業別」。
因為它的門檻低、流行性強,
但也因為過度依賴流行,就很容易失去靈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