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空間跟軟裝設計的關係是什麼?從品牌哲學到溢價能力的深度解讀







最近我被邀請介入調整一間已經完成七成的甜點店空間。
在施工接近尾聲時,業主開始覺得 「缺乏感」 越來越明顯。

於是,她找到我,希望我能幫忙分析——


👉 這種「缺乏感」到底是什麼?
👉 該怎麼補足、怎麼調整?

討論從餐具產品、櫃檯陳列開始,
慢慢進入到 「軟裝(Soft Decoration)」 這個核心話題。







ㄧ. 什麼是「軟裝」?為什麼常常被忽略?



在台灣,「軟裝」這個詞對多數品牌主或業主來說,
常常是陌生甚至被忽視的概念。


硬裝 vs. 軟裝

  • 硬裝(Hard Decoration):指的是空間的基礎設計、建築與裝修,例如地板、牆面、天花板、結構。
  • 軟裝(Soft Decoration):則是後期的 空間氛圍創造者,包括擺設、藝術品、陳列、燈具、掛畫、配件等。

👉 軟裝不是「擺滿」的問題,而是「表達什麼」的問題。



當品牌介入商業空間時,軟裝會被「稀釋」還是「放大」?


我對業主分析:

👉 如果一個商業空間的設計,有品牌核心的深度介入,那麼軟裝的角色會非常不同。


1. 當品牌的敘事、符號、圖像,已經完整融入空間時,空間本身就有強烈的語彙與個性,
2. 軟裝的存在感就變得「融合」而不是「補空缺」。

仙島SENTO的空間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我們在空間裡大量設計了品牌符號與元素,
軟裝就自然「被融入」了空間,
豐富感已經在整體視覺裡完成。



當空間是極簡、卻沒有品牌核心時,會發生什麼事?


相反的,如果空間選擇的是極簡路線,
但沒有品牌圖像與核心語彙支撐,

結果常常就是——
👉 台灣老闆最愛說的兩個字: 「很空」。

這時候,業主通常會要求:


「加一些東西」
「擺一些裝飾」

然而,這一步,往往會走向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。







二. 軟裝介入的兩種結果



老闆的品味直接決定品牌形象


  • 如果老闆品味非常好,挑選的物件往往是個人品味的展現。
  • 這些物件通常不是短時間能收集完成的。
  • 老闆的美感高度,直接決定品牌觀感與價格感。

👉 矛盾的是:


依賴「老闆品味」的品牌,常常會四不像。
因為個人風格與品牌語彙不一定能融合。



② 規格化的設計軟裝


市場上有很多日式、中式商空,或是台灣的飯店業,
大量使用「規格化」的軟裝。




這種軟裝的特徵是:


  • 為了「推高氛圍」而存在
  • 但沒有真正的溫度與高級感

👉 你走進一些大型餐廳、飯店,會有這種感覺:


  • 東西都對了,卻「沒有感覺」。
  • 因為軟裝和空間是分裂的,它們沒有「說同一個故事」。







三. 軟裝的真正價值:是「品味」與「想像」的置入



我跟業主討論到一個核心問題:


👉 軟裝能不能不只是「擺設」,而是「品味與想像的置入」
這樣的軟裝,不只是「買家具、放裝飾」

而是一個 完整的品牌策略流程:




1. 品牌先建立脈絡與敘事


👉 產出一個世界觀,讓消費者可以好奇、可以 感覺到故事。



2. 假設甜點店所在的空間與年代


👉 這家甜點店像是來自哪個時代?哪個城市?哪個場景?



3. 決定要傳達的氛圍


👉 是懷舊?當代?還是異國?



4. 挑選能傳達氛圍的擺件、影像與裝飾
👉 這些物件,成為品牌「想像力」的載體。



5. 延伸到產品陳列、配飾、命名邏輯與文案
👉 最後 反映到社群(IG、FB)的發文內容。



這樣的流程,會讓一家甜點店不只是「好看」,
而是有「層次」、有「故事」。






四. 軟裝:不是補洞,而是放大品牌世界觀



很多人誤以為軟裝是:


  • 「空了補一點東西」
  • 「簡單加點裝飾就好」

👉 其實,軟裝應該是品牌世界觀的延伸:


  • 好的軟裝,能讓消費者走進空間後,好奇「這裡是什麼故事」。
  • 好的軟裝,能讓產品有「多一層溢價的理由」。


為什麼台灣的商業空間,常常輸曼谷?


我們可以拿 曼谷的高級飯店 與 台灣的飯店 來比較


  • 曼谷的空間氛圍:軟裝精緻、敘事完整、風格混搭卻有秩序。
  • 台灣的空間氛圍:裝飾規格化、氛圍推高卻沒有靈魂。

👉 差別,就是軟裝系統與美感邏輯的存在與否。






五. 結語:光有「舒服極簡」還不夠,軟裝是溢價的條件之一



很多業主以為:

只要把空間做得「乾淨、舒服、極簡」就好。

但真相是:

如果缺乏軟裝的世界觀,極簡只是「乾淨」而不是「完整」。

軟裝設計(Soft Decoration Design)不是最後的點綴,
它是品牌存在感、記憶強度,甚至「溢價能力」的條件之一。

商業空間的靈魂,是靠軟裝說話跟傳達的。

Copyright © ODD INSTITU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