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眾品牌的美感困境:由心出發,為什麼卻不容易被市場看見?
今天仙島活動出攤,
是第一次和這麼多個人品牌主聊到天。
沒想到大家都對我很關注、願意分享想法,真的很感謝!
逛了一圈、聊了一些,
許多主理人都告訴我同一件事:
「我們很努力做產品內容,但為什麼沒有人發現跟看見?」
「明明做了那麼多努力,消費者的認定價值卻和實際收入不成正比?」
是第一次和這麼多個人品牌主聊到天。
沒想到大家都對我很關注、願意分享想法,真的很感謝!
逛了一圈、聊了一些,
許多主理人都告訴我同一件事:
「我們很努力做產品內容,但為什麼沒有人發現跟看見?」
「明明做了那麼多努力,消費者的認定價值卻和實際收入不成正比?」
ㄧ.
美感切入下的品牌真相:國外標籤 = 高溢價
一路回家的路上,我想了很久。
如果從美感的角度切入,就會發現一個事實:
👉 大眾市場最容易買單的美感,都是「貼上國外標籤」的產品跟品牌。
表現出來越像國外的風格,溢價能力就越高。
這不是偶然,而是長久以來的 「消費市場美感主權與霸權」 問題。
#因為台灣並沒有傳統的主流美感
如果從美感的角度切入,就會發現一個事實:
👉 大眾市場最容易買單的美感,都是「貼上國外標籤」的產品跟品牌。
- 歐美風
-
日系
-
法式
表現出來越像國外的風格,溢價能力就越高。
這不是偶然,而是長久以來的 「消費市場美感主權與霸權」 問題。
#因為台灣並沒有傳統的主流美感
二.
小眾品牌的矛盾:誠意滿滿,卻不夠「計算」
許多小眾品牌、內容型品牌的主理人,
品牌美感樣貌大多由心出發,
他們的品牌、產品、內容,都來自真心。
👉 但問題也在這裡:
#美感形式的運用其實都需要企劃跟計算
市場上小眾品牌迷人的地方,也在這裡。
👉 這才讓人想要去認識、去理解小型品牌背後的故事。
這是小品牌的魅力,
也是出現在市場上很難被量化價值的原因。
品牌美感樣貌大多由心出發,
他們的品牌、產品、內容,都來自真心。
👉 但問題也在這裡:
- 太由心出發,往往缺乏「市場客觀角度」的美感計算
- 無法用容易溢價的美感形象,在市場上與歐美日法式主流美感一較高下
#美感形式的運用其實都需要企劃跟計算
個人類別的小品牌為什麼耐人尋味?
市場上小眾品牌迷人的地方,也在這裡。
- 因為主理人由心出發,感受度就比較有感
-
誠意很滿、說法很滿、故事很滿
👉 這才讓人想要去認識、去理解小型品牌背後的故事。
這是小品牌的魅力,
也是出現在市場上很難被量化價值的原因。
三.
「高美低俗」的不對稱循環
這裡出現了一個品牌經營的弔詭循環——
👉 換句話說,要脫離價格跟機能的市場循環,
掌握消費者的「美感仰望奴性」,
其實才是另一個更高境界。
#體驗型的品牌類別尤其需要理解跟掌握
小眾與大眾的距離,最難拿捏。
真正的功夫是:
越早悟透這個距離,越能輕鬆遊走在兩端,品牌經營也會越來越不辛苦。
- 我們夢想中都想要品牌很美、很精緻、變成個人理想的實踐
-
但面對大眾機能需求的市場,「容易理解、不容易有距離」才是王道
👉 換句話說,要脫離價格跟機能的市場循環,
掌握消費者的「美感仰望奴性」,
其實才是另一個更高境界。
#體驗型的品牌類別尤其需要理解跟掌握
小眾與大眾之間的距離,要學會遊走
小眾與大眾的距離,最難拿捏。
- 太小眾:品牌像一個小宇宙,消費者不容易進入
- 太大眾:品牌失去靈魂,變成「只求方便」的流水線
真正的功夫是:
越早悟透這個距離,越能輕鬆遊走在兩端,品牌經營也會越來越不辛苦。
四.
結語:小眾品牌要更聰明地對話市場
由心出發的品牌,內容一定有溫度,
但面對市場時,也要懂得用「計算過的美感」去包裝,讓品牌更容易被理解
👉 不是要放棄誠意,而是要讓誠意有一個更好被看見的形式。
#小眾品牌有內容的大家共勉之
#面對主流市場越由心反而越不容易了
但面對市場時,也要懂得用「計算過的美感」去包裝,讓品牌更容易被理解
👉 不是要放棄誠意,而是要讓誠意有一個更好被看見的形式。
#小眾品牌有內容的大家共勉之
#面對主流市場越由心反而越不容易了